他的名字就是恐怖杀了国王推翻君主制最终又被人民杀死
1794年7月27日,法国发生“热月政变”:热月党人发动政变,雅各宾派掌权的领导人物罗伯斯庇尔被捕,次日即28日被处死,雅各宾专政被推翻,至此法国大革命转入低潮。
热月9日晚上枪击罗伯斯庇尔
这场整包因发生在法国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热月政变”。
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于1973年10月颁布共和历法令,规定1792年9月22日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诞生日,同时也是一个纪年的开始,一年12个月,依次为葡月、雾月、雪月、雨月、风月、芽月、花月、牧月、获月、热月、果月。因此法国会有热月政变、雾月政变、葡月政变等以月份命名的几次政变。
而政变的前一天,也即7月26日,意气风发的罗伯斯比尔刚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说,声称要改组治安委员会,清洗救国委员会、惩处叛徒,在此之前他已经以“革命的敌人”的罪名处决一万七千余人,法国断头台日夜开工,甚至就连曾经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也是在他的主张下被推上断头台。
路易十六被处死
罗伯斯皮尔推翻了君主制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却又转头实行雅各宾派专政,最终又被人民推翻处决,不得不令人感慨,真就是“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最真实的写照。而他被送上断头台的时候,只有36岁。
1794年7月28日罗伯斯庇尔的处决
而罗伯斯皮尔在被处决后,法国历史学家阿尔贝·马蒂耶在20世纪20年代把他的名声推至顶点,将他塑造成穷人和被压迫者的辩护人、保皇党和腐败政客的敌人、法兰西共和国的守护者。甚至有一句广为流传的所谓墓志铭也可以说明他的凶残:“过路人,不管你是谁,切莫为我的命运悲伤,要是我还活着,你就得死亡。”
法国大革命的殉道者:罗伯斯皮尔⚒
早年生活经历
罗伯斯庇尔出生于法国北部加来海峡省阿拉斯,父亲、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律师,传说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他是4个孩子中的长子,是父母婚礼4个月后出生的。罗伯斯庇尔6岁时,母亲因难产去世,父亲随后离家出走,到处游历,1777年死于德国曼海姆,他们几个孩子由外祖母和姑妈分别抚养。
1770年由阿拉斯当地神父给予奖学金名额,罗伯斯庇尔来到巴黎路易大王学院学习。他在学校的好友中包括日后法国大革命的风云人物之一卡米尔·德穆兰。罗伯斯庇尔学习勤奋,拉丁文和希腊文成绩优秀,得到“罗马人”的外号。1780年从法学院毕业,1781年获得法学士学位。
同年夏天,罗伯斯庇尔回到故乡,年底被阿拉斯法庭接纳,开始从事律师工作。1782年初被任命为阿拉斯主教法庭五名法官之一。他受卢梭影响很深,经常为明显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们辩护,胜诉率较高。
1783年,在位于阿拉斯附近的德·维斯里居所安装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此举引起邻居控诉,罗伯斯庇尔在朋友及庇护人-比萨尔的帮助下,辩护成功,此案件引起全国关注。
罗伯斯庇尔在阿拉斯的生活相对平静,不时与当地一些律师和学者来往,并参与当地文艺活动。曾被阿拉斯科学院接纳为院士,后来还当选为阿拉斯文学院院长。他在这一期间结识了将在法国大革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约瑟夫·富歇,以及他日后在公安委员会的同事拉扎尔·卡诺。
从三级会议到制宪会议
1788年,法国面临经济政治危机,要求召开三级会议的呼声不断。罗伯斯比尔发表了《致阿图瓦人民书——论改革阿图瓦三级会议的必要性》-按当时的区划阿拉斯属于阿图瓦郡-,叙述中世纪以来当地三级会议历史,强烈抨击阿图瓦贵族强占了理应属于人民的权力,剥削压迫普通民众,呼吁进行制度改革。文章中提及路易十六时仍使用了尊敬的语言。
王室宣布召开三级会议后,他积极投入了竞选工作,成功当选为第三等级代表,1789年5月离开阿拉斯。在凡尔赛期间,他曾发言提议教会代表与第三等级联合,而在一位主教以救助饥荒为由劝说第三等级与一二等级合作时,他发言抨击教会生活奢侈。尽管他的演说不像米拉波等代表那样富于个人魅力,但他演讲的水准迅速提高,在三级会议及制宪会议期间共发言276次,在代表中排第20位。他在演讲中支持男性公民普选权、反对国王否决权、支持赋予犹太人民权、呼吁废除奴隶制和死刑,反对新闻审查,但并未发言反对禁止工人组织工会并举行罢工的法案。他的提议很少被采纳,但迅速为他在全国赢得了极高声望,使他获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称号。
1788年,法国面临经济政治危机,要求召开三级会议的呼声不断。罗伯斯比尔发表了《致阿图瓦人民书——论改革阿图瓦三级会议的必要性》-按当时的区划阿拉斯属于阿图瓦郡-,叙述中世纪以来当地三级会议历史,强烈抨击阿图瓦贵族强占了理应属于人民的权力,剥削压迫普通民众,呼吁进行制度改革。文章中提及路易十六时仍使用了尊敬的语言。王室宣布召开三级会议后,他积极投入了竞选工作,成功当选为第三等级代表,1789年5月离开阿拉斯。在凡尔赛期间,他曾发言提议教会代表与第三等级联合,而在一位主教以救助饥荒为由劝说第三等级与一二等级合作时,他发言抨击教会生活奢侈。尽管他的演说不像米拉波等代表那样富于个人魅力,但他演讲的水准迅速提高,在三级会议及制宪会议期间共发言276次,在代表中排第20位。他在演讲中支持男性公民普选权、反对国王否决权、支持赋予犹太人民权、呼吁废除奴隶制和死刑,反对新闻审查,但并未发言反对禁止工人组织工会并举行罢工的法案。他的提议很少被采纳,但迅速为他在全国赢得了极高声望,使他获得了“不可腐蚀者”的称号。
战争和审判国王
1791年9月3日,制宪会议通过宪法,30日会议解散。由于罗伯斯比尔的提议,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原制宪会议成员不能参加新成立的立法会议选举。他在制宪会议结束后返回故乡阿拉斯,直到11月才回到巴黎。在此期间,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法国。立法议会中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布里索呼吁惩罚逃亡贵族并直接向列强发起主动进攻。国王和王后希望依靠外国势力恢复昔日的王权,也同样积极支持法国表现出强硬态度。
胸像(1791年制,法兰西革命博物馆藏)
罗伯斯比尔返回巴黎后起先也拥护吉伦特派的好战立场,但随后改变了看法,从12月初起与布里索展开了长达数月的激烈辩论。除在雅各宾俱乐部发表演讲外,他还创办了《宪法保卫者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声明自己并非反对一切战争,但指出法国并未做好战争准备,人民手中缺乏武器,而军队掌握在贵族手中,而宫廷阴谋推翻革命,真正的敌人其实在法国内部。他驳斥了布里索等人向欧洲输出革命的说法,指出外国民众不会热情地欢迎侵略者。他强调战争会大大限制自由民主,而很容易引向军事独裁。
尽管罗伯斯比尔继续得到雅各宾俱乐部的支持,但当时的巴黎并不欢迎他的反战言论,他的声望一度降低,而法国最终在1792年4月20日向奥地利宣战。战争爆发初期,法国部队接连失利,而王室也和吉伦特派发生激烈冲突。罗伯斯比尔起初仍然主张维持君主立宪制,反对通过起义实现共和,希望通过立法会议争取民主,但在7月开始逐渐向准备起义的科德利埃俱乐部靠拢,8月8日终于再次提出废黜国王。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入王宫并推翻了王政。罗伯斯比尔并未直接参与起义,随后也拒绝了审判阴谋者的法庭庭长职务。但以巴黎公社代表的名义对立法会议施加影响。9月2日,凡尔赛被包围的消息传道巴黎后,巴黎民众担心监狱中的保王党和拒绝宣誓的教士进行报复,闯入监狱私刑处死了一千多名犯人,史称九月大屠杀。罗伯斯庇尔似乎并未煽动或设法阻止屠杀,但在此期间,他曾指控布里索阴谋与王室勾结。布里索在丹东和佩蒂翁的保护下幸免于难。
同年9月21日,法国成立新的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共和国。罗伯斯比尔作为巴黎代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进入国民公会,领导雅各宾派反对吉伦特派。12月,审讯国王,他发言11次,强烈要求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当中最著名演讲稿,是《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国必须生》。
路易十六曾经是国王,而共和国也建立了。此一事实,解决了问题。路易是被他本身的罪行推翻,他密谋对共和国不利,如果他不被定罪,共和国就永不会被释放。主张审讯路易十六的人,是在质疑革命。如果他受审,就有可能开释,他就有可能无辜。但如果他无辜,革命又是什么呢?如果他无辜,我们岂不都犯了诽谤?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国要生。
雅各宾专政
1793年5月,在罗伯斯庇尔的提议下,国民公会通过了“粮食最高限价法案”,但国民公会开始迫害革命公社,逮捕马拉。5月26日,他号召人民进行起义,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6月4日,他当选为新国民公会的主席,主持通过新宪法,保障公民享有人身、信仰、出版、请愿、结社的自由,有受教育和受社会救济的权利,规定如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人民有权起义。
7月13日,马拉被吉伦特派支持者、没落贵族夏洛蒂·科黛暗杀,26日公民公会授权公安委员会逮捕可疑分子,27日罗伯斯庇尔参加公安委员会,改组革命法庭,简化审判程序,实行雅各宾专政,以革命的恐怖政策惩罚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称“恐怖统治”,据估计雅各宾专政时期共有3-5万人被处死。
公安委员会新组建革命军,一方面平定内乱,一方面击败外国干涉军,先后击退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荷兰的联军。1794年2月,颁布《风月法令》,没收“人民公敌”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公民。公安委员会在主张激进政策、要求扩大恐怖并要再次发动起义的埃贝尔派和主张宽容、放松镇压的丹东派之间保持平衡,将两派领袖均送上断头台。
罗伯斯庇尔在抨击天主教会的同时也反对非基督教化运动,怀疑无神论者的动机。1794年5月7日,他在国民公会提交《关于最高主宰崇拜和国家节日法令草案》,体现了卢梭的影响。最高主宰日的庆典活动在6月8日举行,由画家大卫设计安排。当时担任国民公会主席的罗伯斯庇尔发表演讲,焚毁了象征无神论和虚无的偶像,6月8日,他主持了庆祝新信仰的最高主宰仪式。此时大资产者和大革命过程中发了横财的“新富人”,暗中酝酿着一场新的阴谋。
热月政变始末
1794年7月初,他开始停止参与救国委员会的工作。7月26日,他去国民公会发表了四小时的演讲,暗示将清算国民公会和救国委员会中的阴谋家和骗子。
7月27日-热月9日-,圣鞠斯特准备在国民公会发表演讲,虽然批评国民公会,但并未提出逮捕要求,具有妥协精神。但他的发言刚刚开始便被粗暴打断,国民公会随即通过逮捕罗伯斯庇尔及其支持者的法令,但罗伯斯比尔等人随即被公社解救。
革命公社调集武装,但迟迟未接到明确指令,在夜深后开始解散。当晚,国民公会宣布剥夺他的公民权,公会卫队前往逮捕他,他的下颚被子弹击中,经过革命法庭不到半小时的审判,革命法庭宣布死刑,次日下午和圣鞠斯特、库东等追随者总共二十二人一起被送上断头台。
马赛一地纪念罗伯斯庇尔的标牌,上书:“罗伯斯庇尔,律师,1758年在阿拉斯出生,1794年7月27日未经审判送上断头台,号称“廉洁”,人民的捍卫者,我们共和国座右铭的创造者:自由、平等、博爱”。
编辑|卧阑听鱼
文献资料|网络
拿破仑的历史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1769年8月15日出生于科西嘉岛阿雅克修城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
1779年4月25日,在法国布里埃纳军校学习军事。
1784年10月,奉命转入巴黎王家军校。
1785年9月,拿破仑以少尉衔毕业。
1785年11月,开始在瓦朗斯“拉费尔炮兵团”服役。
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同情革命,一时成为雅各宾派的拥护者。他三次回到故乡科西嘉岛,积极开展争取科西嘉岛自治和自由的活动。由于受到当地亲英反法的保利集团的排挤,被迫举家迁至法国本土。
1793年7月,拿破仑带兵一举攻下了保王党的堡垒土伦,深受雅各宾派奥古斯都.罗伯斯庇尔的赏识,1794年1月14日,被任命为少将、炮兵旅长。热月政变发生后,雅各宾派共有103人遇害,拿破仑亦受牵连,于8月5日被捕。后经审讯,无罪释放,但被免去少将、炮兵旅长职衔。拿破仑一时困居巴黎。
1795年10月4日,巴黎发生保王党人的武装叛乱。督政官巴拉斯请来拿破仑帮助平息叛乱。拿破仑用大炮一举击垮了叛乱者,挽救了危局。督政府晋升拿破仑为陆军中将、巴黎卫戍司令。一夜之间,穷困潦倒的拿破仑成为军界和政界无人不晓得大人物。
1796年3月2日,年仅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官,从此开始了独立作战的生涯。3月9日,拿破仑与巴黎著名的交际花约瑟芬.博阿尔内匆匆举行了婚礼。两天后,他告别新婚妻子,赶赴意大利军团上任。他统率数万大军直驱意大利,与处于优势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军奥军和撒丁军连续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胜利。从意大利凯旋巴黎时,他暗下决心,要做一统天下的社稷首领。 崛起的拿破仑使督政府感到了威胁,督政官员们决定把他调到远离巴黎的地方去。
1798年4月12日,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埃及军(东方军)司令官。5月18日,拿破仑挥师东下,远征埃及。他希望借助新的胜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1799年8月22日,拿破仑秘密离开埃及,返回巴黎。
1799年11月9日,(雾月十八)拿破仑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三人执政。
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马伦哥大败奥地利军,迫使第二次反法同盟解体。拿破仑利用欧洲大陆短暂的和平,励精图治,发展国力,一时间法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
1802年8月4日,法国颁布《共和十年宪法》,拿破仑为法兰西共和国终身执政。
1804年3月21日,拿破仑正式颁布《法国民法典》。
1804年5月18日,《共和十二年宪法》颁布,宣布法国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为帝国皇帝。
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典礼,称拿破仑一世。
1805年8月9日,奥、英、俄结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东进应战,取得了乌尔姆、奥斯特里茨等大战的胜利,俄皇、奥帝狼狈而逃。拿破仑乘胜在南德、中德、西德各诸侯国组成“莱茵同盟”,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1806年秋,英、俄、普等国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日,普鲁士率先对法宣战。14日一天当中,法军同时在耶拿和奥尔斯塔特打了两个漂亮仗,普军几乎全军覆没。10月27日,法军进占柏林,海涅曾夸张的说:“拿破仑一口气,吹去了普鲁士。”接着,法国东击俄军。
1807年6月14日,拿破仑在弗里德兰大败俄军,俄皇被迫求和。 为了窒息英伦三岛,严格实行“大陆封锁”政策,1807年10月,拿破仑发动了征服伊比利亚半岛战争。法军入侵激起岛上人民的强烈反抗,法军很快陷进了民众战争的泥潭难以自拔。拿破仑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1809年初,因对付普、奥等国的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不等西班牙战事结束,就匆匆率兵一部回国,东征奥地利。拿破仑凭着他那钢铁般的意志,转败为胜,迫使奥地利再一次割地求和。
1810年3月,拿破仑与奥地利长公主玛丽亚·路易丝结婚。拿破仑帝国达到极盛时期。
1812年6月21日,50万法军兵分三路进入俄罗斯。军事准备的欠缺、俄国寒冷的天气和俄军坚壁清野的战术使得法军几乎全军覆没。
1812年12月18日,拿破仑返回巴黎。对俄战争以失败告终。
1813年,欧洲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拿破仑率军与联军作战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经历连年战争的法国终于抵不上整个武装起来的欧洲,最终在莱比锡战役中战败。
1814年,联军向法国本土进军。3月31日,法国元帅马尔蒙拱手将巴黎让给联军。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被迫签署退位书。
1814年5月4日,拿破仑被放逐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2月16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避开英国舰队的监视,乘船向法国本土进发。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重返巴黎,建立“百日王朝”。
1815年3月25日,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1815年6月,法军在滑铁卢战役中覆没,拿破仑第二次退位。10月,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上病逝,终年52岁。 四天以后,岛上的人为这位征服者举行了葬礼。在礼炮的轰鸣中,棺木徐徐下葬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托贝特山泉旁。在这幽静的峡谷深处,几棵垂柳掩映着一条流水,秋海棠、海芋和美人蕉竞相开放。拿破仑,这位一度叱咤风云、有功也有过的盖世英雄,便长眠在这些绿叶鲜花之下。
1840年12月15日,法国七月王朝儒安维尔亲王率军舰前去圣赫勒拿岛,将拿破仑的遗体接回祖国。90万巴黎市民冒着严寒,满怀深情地参加了隆重的葬礼。拿破仑的遗体由仪仗队护送,经过凯旋门,安葬在巴黎老残军人退休院的园顶大堂。15年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携王子,即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亲自来到这里,女王让王子在“伟大的拿破仑墓前跪下。”
九 英雄末路(1) 东山再起
1814年4月6日拿破仑宣告退位那天,元老院召唤路易 十八归国即位。4月24日,路易十八到达加来。5月2日,他 在圣多昂发表一项宣言,允诺尊重民主宪政。6月4日,宪法 在两院中宣读。这位身躯硕大,胖得连走路都要倚靠两边拐 杖的王位继承人,穿着一件蓝色翻领大袍,胸前挂着一个旧 式金牌,蹒跚地进入了杜伊勒里宫。波旁王朝复辟了。 路易十八执政以后,流亡国外的法国王党分子也都先后 回了国。这些素来娇生惯养的贵族,他们所盼望的只是恢复 革命前的种种特权,好让他们享受不劳而获的幸福。除此之 外,便是对革命党人进行疯狂地报复。而他们的总代表路易 十八也不准备兑现自己的诺言,他在短期内把1万多名军官 免职,将无能的贵族安排在高官显职上,领取厚薪。他免除 教会学校一切租税,并使教会不受政府管辖,继续向人民课 收"综合消费税"。他还给被枪杀的王党分子树碑立传,追封 因谋杀拿破仑而被处死的卡杜达尔为贵族。路易十八及其亲 信在极力恢复旧制度、旧秩序,取消一切革命成果。经过革 命洗礼的法国人民很快认识到路易十八回国不是来解放他们 的,而是来建立一个新的专制制度。拿破仑统治下的专制政 府,至少还能给法国带来荣誉和活力,而路易十八的专制统 治,则显得腐化和无能,只知道压迫百姓。波旁王朝开始不 得人心,尤其是遭到冷遇的将军们更加怀念其旧日的主子拿 破仑了。
1814年11月,战胜拿破仑的欧洲四大强国俄、英、奥、 普在维也纳讨论欧洲善后问题。身着华丽礼服的国王、贵族、 外交家们,胸前佩带各色勋章,一边举杯痛饮,庆祝太平,一 边又为战利品的分配不均而争吵不休,甚至达到了剑拔弩张 的地步。俄国想占领波兰的全部,它要求把拿破仑时期的华 沙大公国和俄属波兰合并起来,建立一个王国,由沙皇统治。 普鲁士支持俄国的要求,并要求合并全部萨克森领土,以补 偿它让给俄国原属普鲁士的波兰领土。英国和奥地利坚决反 对。英国不愿俄国过于强大而向欧洲西进。奥国不愿将加里 西亚、克拉科夫和维斯瓦河一线让给俄国,也不愿普鲁士因 合并萨克森而更加强大。这样,维也纳会议的四强形成了两 个对立阵营,即俄普为一方,英奥为另一方。法国代表塔列 兰权衡利弊,决定加入英奥一方。1815年1月3日,英国外 交大臣卡斯尔雷亲自拟定了一个对付俄普的同盟条约,梅特 涅和塔列兰都加入同盟,各国答应出兵15万。塔列兰高兴地 写信给路易十八说:"陛下,反法同盟已经永远解散了。"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没有逃过拿破仑的眼睛,他那看似平 静的生活重又掀起了波澜。他一面有意从到岛上观光的游客 中查询消息,一面暗地里与法国政府官员沟通消息。1814年 12月的一天,拿破仑在自己的宫殿附近散步。突然,他在一 个站岗的掷弹兵面前停了下来,"喂,老发牢骚的,你在这里 不感觉无聊吗?""不,皇帝,不过我也不觉得十分有趣。"掷 弹兵认真地答道。拿破仑把一个金币塞到他手里,在走开的 时候压低嗓门说:"不会永远这样继续下去的。" 1815年2月,法国政治家马雷等人派遣弗勒里·德·夏 布隆乔装水手来到厄尔巴岛。夏布隆向拿破仑详细地报告了 国内普遍不满的情绪以及贵族们强取豪夺的无耻行径。他告 诉拿破仑军队都盼着他回去。拿破仑那颗重返欧洲的雄心被 激发起来了,他决定立即行动。 在行动开始前,拿破仑在花园里同母亲进行了一番谈话。 在他的心目中,母亲是个聪明、坚强、勇敢的妇女。在自己 的家庭中,也只有母亲才懂得他的心。他把自己这个大胆的 决定告诉了母亲,他说:"我不能死在这个小岛上,也不能把 自己的事业结束在安宁中,这是我所不应受的。军队在期待 我。一切都促使我产生这样的希望:军队一看见我,就赶快 投奔到我这里来。当然,我会碰见忠于波旁王朝的军官,他 们会制止军队的发动,那时我在几个钟头之内就会死去。这 种结束比住在这个小岛上要好得多。我希望出发,并且再一 次尝试得到幸福。妈妈,你的意见如何?"母亲被这个突如其 来的问题大大震动了,她的心中如乱麻一团,她对拿破仑说: "让我暂时做一个母亲吧,我过一会儿再回答你。"沉默良久, 母亲终于说话了:"出发吧,我的儿子,遵循着你的使命。也 许你会遭到失败而马上丧失生命,但是你不能留在这里,我 看到这种情况就十分悲哀。我希望在这么多次战斗中都保佑 你的上帝再一次保佑你。"说完,母亲紧紧拥抱了自己的儿子。 拿破仑将这一决定告诉了他的三个忠诚助手康布罗纳、 德鲁奥和贝尔特朗,将军们听了很高兴,但怀疑这一行动能 否成功。拿破仑自信地告诉他们:他现在不是想打仗,也不 是想实行专制的统治,他希望法国人民成为自由的人们。因 此,他不是以武器去征服法国,而只是想在法国出现,在海 岸上登陆,宣布自己的目的,要求恢复自己的王位。他十分 相信自己名字的号召力,他认为整个法国一定会不经过战争、 不试图抵抗就会拜倒在自己的脚下。没有武装力量不会成为 这次行动的障碍。 一切准备工作都在秘密地进行。这时,负责监督拿破仑 的英国代表坎贝尔正好前往托斯卡纳度假。2月26日,一切 准备就绪。这天夜里,拿破仑率领1000多名还蒙在鼓里的全 副武装的士兵,分乘7艘小帆船,船上载着几门大炮,悄无 声息地离开了厄尔巴岛,开始了再度征服法国的惊心动魄的 一页。 厄尔巴岛周围的海面上经常有英国和法国的皇家军舰巡 逻,他们的任务是负责监视厄尔巴岛以防万一。这天夜里,拿 破仑的船只碰上了一艘法国军舰,舰上的军官用话筒向船长 问道:"皇帝的健康如何?"船长答道:"很好。"军官没有发 现什么疑点,就让这只船开了过去。英国军舰根本没有出现, 拿破仑感到很幸运。船队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了三昼夜,终 于靠近了法国海岸。拿破仑的热血在沸腾着,他知道这次行 动是以生命为赌本,作孤注的一掷,一旦输了,再也没有分 毫的资金了。可是,若不作这最后的尝试,他死也不甘心。
1815年3月1日凌晨3时,小船队在儒昂港登陆。海关 卫兵见登陆的是拿破仑,立即向他脱帽致敬。拿破仑以他惯 有的洪亮声音向当地士兵发表了著名演说,他说道: "士兵们!我在流放中听到了你们的声音。现在我已经在 法国登陆了。 "你们的统帅——被人民的呼声拥立为君主并在你们的 盾牌上被推登宝座的统帅,现在回来了,来同他联合在一起 吧,抛掉波旁王室的旗帜吧,那面旗帜已经为我们民族所废 弃,而且25年来一直起着纠集法国敌人的作用。展开那面在 我们伟大胜利的日子里你们举着的三色旗来取而代之吧。再 次拿起你们在乌尔姆、奥斯特里茨、耶拿、艾劳、弗里德兰、 莫斯科所举着的鹰旗吧。…… "我们必须忘掉我们曾是欧洲大陆的主人,但是,我们也 不允许任何人来干涉我们的事情。……你们以及你们的子孙 的地位、财产和光荣,不会有比那些由外国人强加给我们的 波旁王爷们更大的敌人了。 "士兵们,团结在你们统帅的旗帜周围吧,他的利益、他 的荣誉和你们的相同,完全相同。胜利将快步前进。有着我 们民族颜色的鹰徽,将从一个尖塔飞向另一个尖塔,一直飞 到巴黎圣母院的塔楼。随后你们就可以光荣地展示你们的伤 痕,于是可以再一次夸耀你们的成就。你们将成为国家的救 星。在你们的晚年,你们将可以豪迈地说:'我把叛逆和敌人 在巴黎的出现而使那里沾染上的污垢给洗净了。'……荣誉归 于勇敢的士兵们!归于我们的祖国法兰西!" 士兵们向拿破仑热烈欢呼,他们很快加入了拿破仑的行 列。 拿破仑把从厄尔巴岛带来的四门大炮扔在海岸上,率领 着队伍沿着阿尔卑斯山脚地带向北挺进。他决定不费一枪一 弹就赢得整个法国。他每经过一个城镇,就向市民和士兵发 表演说,告诉大家他的唯一使命就是恢复法国的秩序,给祖 国的亲爱的同胞们一个适合民情的宪法。他向大家保证不再 用战争来赢取光荣,不再以武力来支配欧洲各国,法国要与 欧洲各国和平相处。法国民众对无能的波旁王朝早就心怀不 满,尤其怨恨流亡贵族回来后重新霸占了他们在革命时期分 到手的土地,如今拿破仑那发自内心的演说及其勇敢、冒险 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拿破仑又成为他们心目中 理想的领导者。拿破仑所经过的城市,都悬挂起三色旗,各 地驻军都奔向他的怀抱,他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拿破仑在法国登陆的消息于3月3日传至巴黎,波旁政 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遣军队前去阻止拿破仑。3月7日早晨, 拿破仑的队伍来到了格勒诺布尔附近的拉米尔村,远远看见 王室军队已排成战斗行列,截断了道路。拿破仑意识到仅靠 自己的队伍还不足以对付前面的庞大军队,他当机立断,命 令士兵左手持枪,枪口朝下,跟着他前进。双方越来越接近 了。当队伍快接近步枪的射击距离时,拿破仑用手势让他的 士兵停止前进,他一个人继续向前走着。王室军队的士兵们 端着枪呆住了,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个迈着坚定的步子向他们 走来的穿着灰上衣、戴着三角帽的人。"第五团的士兵,你们 不认识我吗?"拿破仑的喊声打破了死一般的寂静。"是皇帝, 是皇帝。"士兵们开始叫了起来。拿破仑解开上衣,露出胸脯, 大声道:"你们当中谁想打自己的皇帝?那就开枪吧!"王室 军队顿时乱了队形,士兵们一起奔向拿破仑,高呼"皇帝万 岁!"他们把拿破仑团团围住,吻他的手,吻他的膝,有的竟 像孩子似地哭了起来。所有派来保卫格勒诺布尔的军队整团 整团地加入拿破仑的队伍行列。有的指挥官甚至不等拿破仑 的到来,就把自己的团队集中起来,高呼"皇帝万岁",到前 线去迎接拿破仑。拿破仑在士兵和郊区群众的簇拥下,凯旋 进入格勒诺布尔。 此后,拿破仑的队伍迅速扩大,人数达到7000人,火炮 已有30门。同时还有几千名闻讯赶来的农民朋友。这些农民 自觉地护送队伍一程后,到达前面一站便自动交给另一批农 民群众,他们沿路为部队提供给养。事态急剧发展着,真正 地形成了一股卷土重来之势。拿破仑沿途发布命令,派出使 者,搜集情报,为不断增加的军队任命指挥官,委派地方官 吏。3月9日,这支队伍直奔里昂城下。里昂虽有众多的王室 军队防卫着,但拿破仑仍坚信他可不费一枪一弹就拿下里昂。 在他看来,法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王室军队,有的只是拿破仑 的军队,皇帝的军队,只不过这支军队不幸在别人的白旗下 过了11个月。 急报如雪片似地飞向巴黎,路易十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 蚁。里昂是法国仅次于巴黎的第二个大城市,无论如何得坚 守住。国王的兄弟阿图瓦伯爵自告奋勇地去了里昂,他幻想 用效忠波旁王朝的情感来鼓动里昂工人截断拿破仑的前进道 路。麦克唐纳也去了那里,波旁王朝对他抱有极大的希望。 麦克唐纳开始检阅自己的军队,并在阵前发表演说,他 力图要让大家明白:一旦拿破仑获胜,就一定会爆发同欧洲 的新战争。他还让大家欢迎国王派来的阿图瓦伯爵,但军队 以沉默回答了他。正在这时,一位将军飞奔而来,他劝说元 帅最好快点把国王的兄弟送到一个更为安全的地方去。阿图 瓦伯爵十分惊慌地逃离检阅阵地,并很快离开了里昂。麦克 唐纳自己留下来继续领导着里昂的保卫工作。士兵们无精打 采地工作着,甚至有个士兵到元帅面前直接了当地说:"最好 你把我们带到拿破仑皇帝那里去。"元帅什么也没回答。
3月10日,拿破仑兵临里昂城下,麦克唐纳率军迎战。但 当他的团队一见到拿破仑,"皇帝万岁"的口号便不绝于耳。 转瞬之间,他指挥下的所有部队和拿破仑的军队组成了一股 洪流。麦克唐纳见势不妙,惟恐当了自己士兵的俘虏,骑马 逃出城去。 第二天,拿破仑检阅了里昂的守卫部队。所有的桥梁、堤 岸、街道上都挤满了男男女女的人群,人们跟在拿破仑后面, 渴望更近地看看他,听听他的讲话,摸摸他的衣服。"皇帝万岁"的呼声响彻里昂上空。 旦夕不保的波旁王朝惊恐万分,急忙派遣内伊元帅率领大军前去对付拿破仑。内伊是个热情的勇士,易怒的军人,波 旁宫廷及路易十八对他的阿谀奉承使他的头脑一阵发热,他 向路易十八夸下海口:"我要叫他成为俘虏,把他关在铁笼里 带回来。"于是,路易十八和他的宫廷都把自己的命运和希望 寄托在内伊身上。3月12日,内伊元帅来到里昂以北的夏尼 附近,对部队作了慷慨激昂的动员,但他得到的只是一片沉 默和白眼。内伊望着这支毫无生气的军队,心中忐忑不安。
3月13日夜晚,内伊元帅被人从睡梦中唤醒,来人告诉 他,他的一部分炮兵部队和骑兵连卫队哗变,全都投奔到拿 破仑那边去了。天刚亮,内伊又接到新消息:许多城市把保 王党政权赶走,投到拿破仑的麾下,皇帝正在向夏尼前进。士 兵们愁眉不展,内伊也在动摇不定。正在这时,内伊收到掷 弹兵送来的纸条,上面写着:"内伊,我将像在莫斯科近郊之 战后的第二天那样接见你。——拿破仑。"内伊的动摇结束 了,他立即集合部队,拔出长剑,大声喊道:"士兵们!波旁 王朝的事业永远失败了。法国自己选择的合法朝代正升上皇 位。以后应该由皇帝、我们的君主来统治这个美丽的国家。" 士兵们欢呼起来:"皇帝万岁!内伊元帅万岁!"内伊率全体 将士投奔了拿破仑。 现在,向巴黎进发的早已不是从厄尔巴岛下海时那支不 整齐的小队伍,而完全是一股强大的、谁也无法阻挡的洪流 了。3月19日夜晚,拿破仑带着自己的前锋进入枫丹白露。国 王全家早已逃之夭夭,王室支持者也溜之大吉。巴黎的报纸 在急剧地改变着态度:3月2日的报道说科西嘉怪物登陆儒 昂港,第二天称杀人魔王向格拉斯挺进,第三天称篡夺者进 入格勒诺布尔,第四天称波拿巴将军攻抵里昂,第五天称拿 破仑将军光复枫丹白露,第六天则称皇帝陛下即将凯旋巴黎。 1815年3月20日晚上9时,拿破仑在随从人员和骑兵 的前呼后拥下进入了巴黎。巴黎的杜伊勒里宫撕下了白旗,升 起了三色旗;王宫地毯上的波旁王朝的百合花图案换上了帝 国的金色蜂图案。成千上万的人们集中在杜伊勒里宫周围翘 首以待。 还在离皇宫广场很远的地方,就传来了簇拥着拿破仑的 群众的欢呼声,这些欢呼声每分钟都在加强,最后变成震耳 欲聋的欢乐的狂涛。当拿破仑的车队接近宫前广场时,在宫 旁等候的巨大人群像发了疯似地冲上去。车队被这来自四方的人流包围着,无法行走。骑马的近卫军试图打开道路,但 无济于事。人们哭泣着,喊叫着,向马扑去,向马车扑去,什 么也不想听。最后,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开皇帝的随从人员,把 马车打开,在经久不息的叫喊声中把拿破仑抬进宫去,送上二楼的房间。
罗伯斯庇尔在本国历史变革中的故事
罗伯斯庇尔(zt)
1791年9月30日,法兰西共和国制宪会议在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众人正全神贯注地听一个人发表演说。
这人中等身材,苍白瘦削,有些虚弱。一双深陷的眼睛,时而热情滚滚,喷射出太阳一般的光辉,时而又若有所思,显得镇定深沉。
只听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反对在宪法中规定国王有否决权。如果大多数人的政治权利被剥夺,那么,《人权宣言》中说的权力归人民就是虚伪和欺骗!是谁完成了我们的光荣的革命呢?难道是一些名人和富人吗?不!只有人民才想革命,只有人民才能完成革命。”
台下报以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
这位演讲的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最杰出的革命家罗伯斯庇尔。
1758年5月6日,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生于法国北部阿尔土瓦省的首府阿腊斯城。祖父和父亲都是律师。罗伯斯庇尔11岁到巴黎上学。当时巴黎有许多反封建的启蒙思想家,比如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他尤其崇拜卢梭,把卢梭看成是自己的导师。1778年,罗伯斯庇尔进入巴黎大学的法律系,他亲自拜访卢梭,受到卢梭热情接待,两人倾心长谈,这对他以后从事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
1781年大学毕业后,罗伯斯庇尔回到阿腊斯当律师。他熟悉法律,思想敏捷,口才出众,同情穷人,经常无偿为平民辩护,很快成为阿尔土瓦省的名人。1788年,他被推选为阿尔土瓦第三等级代表参加会议。起初,这个外省青年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他在制宪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激昂的演说,提出消灭等级特权,保障人权,出版和信仰自由,代表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名字在人民中很快流传开来。在革命初期,巴黎有很多革命俱乐部,以雅各宾俱乐部最为有名,因为其成员经常在圣雅各教堂开会,所以人们称他们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是该俱乐部成员,后来他又成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他主张彻底消灭封建专制,建立一个真正人人平等的共和国,因此,他得到人民的热烈拥护。在人民中的威望与日俱增。
1791年6月,国王路易十六企图逃亡国外勾结外国反动势力镇压法国革命,结果被群众抓获,罗伯斯庇尔主张严惩国王,废除君主制,但被保守的君主立宪派拒绝。但罗斯伯比尔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他说:“我已决定把我的生命贡献给为真理而作的斗争。”
这时,奥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联合发表宣言,宣称要派军队惩罚“罪犯”,恢复法国的“君主统治”。外国的专制势力企图武力干涉革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而国民公会中的保守派竟然无动于衷。罗伯斯庇尔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发表演说,鼓励人民捍卫革命的成果,他说:“我们或者重新堕入以前的奴隶制中,或者重新拿起武器!”他的这句话成为传送一时的名言,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1792年春天,普奥联合出兵进攻法国。战争一开始,法军就遭到惨败,因为国王和王后早把作战计划送给了敌方,贵族军官,不是叛变投敌,就是有意怠战。法军节节败退,革命面临空前的危险。
雅各宾派的三个主要领导人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保卫祖国的呼声,罗伯斯庇尔说:“战争一旦开始,就必须是胜利的。”丹东在立法会议上作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就要响起的警钟并不是警报,而是袭击国家敌人的号令。要战胜他们,诸位,我们必须勇敢,勇敢,再勇敢,法国就能得救!”这几句话获得两次热烈的掌声,并成为流传至今的名言。
法国人民勇敢保卫祖国,各地的义勇军纷纷开往前线,最终把侵略者赶出了国土。
1792年8月,国王路易十六被人民逮捕,全国上下一致要求审判国王。执掌政权的吉伦特派,故意拖延时间,不审判国王,说什么“国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民公会无权审判“国王”。等等。他们咒骂罗伯斯庇尔是“独裁者”,马拉是“独裁的鼓吹者。”
这年10月,人们发现了路易十六藏在王宫后面墙壁里的秘密文件柜,里面全是路易十六写给逃亡在外国的法国贵族的信,命令他们想法“邀请”普奥等国军队进攻法国,而他自己则宣称要“重新掌权”。路易十六叛国和反对革命的罪行暴露无遗。
1793年1月15日晚上,法国议会大厅里召开国民公会表决对国王路易十六的判刑问题。表决的方法叫“唱名表决”,由议长对700多名议员,被点到的议员逐个上台发表意见。当点到罗伯斯庇尔,他步伐矫健地步上台,握紧拳头,以充满哲理的语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不能蹂躏真理和正义,而把暴君的生命看得比普通公民还重要。我不能玷辱智慧,而把这罪大恶极的人从理该灭亡的命运中拯救出来。我投票赞成死刑。”
表决整整进行了两天三夜,大多数议员赞成判处死刑。1793年1月21日,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处决国王是法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引起了欧洲各国反动君主的极端仇恨。1793年春天,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西班牙等国组成“反法同盟”,法军在敌人的大举进攻下,节节败退。国内到处发生保王党叛乱,革命形势非常危急。1793年5月31日,巴黎警钟又一次敲响,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掌权的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握了政权。
雅各宾派的首领罗伯斯庇尔,面对国内外的危急形势,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很快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但是,这时雅各宾派内部发生了危机。三位领袖人物中马拉被反动派暗杀,丹东变成了暴发户,丧失了革命斗志,反对罗伯斯庇尔的政策,结果被处决。为了镇压反对派,罗伯斯庇尔采用恐怖政策,通过了改组革命法庭的法律,规定可以随意处死反对派。从1794年6月10日起,平均每天处死50人。这样做的结果,使雅各宾派陷入孤立的处境,给了反对派分子可乘之机。
1794年7月27日,法国的“共和历”共和2年热月9日,罗伯斯庇尔,圣鞠斯特等人在国民公会的会场上被捕。第二天清晨,罗伯斯庇尔等人未经审判便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为“热月政变。”
“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专政,法国大革命的高潮也随之而结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