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哪项不是黄芩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哪项不是黄芩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有哪些?
黄芩是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止血等功效。
黄芩中主要含有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去甲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成分。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芩中的总黄酮、黄芩苷成分能够中和内毒素,进而起到抗内毒素的作用,除此之外,黄芩还具有解热、抗炎、抗过敏、抗肿瘤等作用。黄芩可用于湿温、暑湿所致的湿热痞满、胸闷呕恶、黄疸、泻痢、高热烦渴、肺热咳嗽、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
黄芩味苦寒之品,容易损伤脾胃,故脾胃虚寒人群不宜使药本品。在用药期间还应合理饮食,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本内容由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临床药学部 副主任药师 解皓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芩是我临床上不可一日或缺的药材,黄芩在我药方中出现的频率可能达到70%-80%,正是有了这么高的使用量,才使得我对黄芩有了一些不一样的认识,也有了深厚的感情。
黄芩是常用的一味清热解毒药物,但是味道却不像黄连、黄柏、苦参这么苦,黄芩虽然位列三黄,但只是有些淡淡的苦味。黄芩像一个复杂却专一的人,《中药学》说它可以清除很多脏腑的热毒,对于上焦的热邪效果更好。
但是,对我而言,黄芩可以清全身之热,上至肺、心,中至脾胃,下至肝胆肠道,无所不到。因此黄芩针对的不是某个特定脏腑的热邪,而是针对全身,因热邪上炎而出现心情烦躁。这就是黄芩和黄连常一起使用的原因。往往都是黄芩的量超过黄连,黄芩治黄疸的效果要好于黄连,黄连治眼疾的效果好于黄芩。而清热除烦的功效,又以黄芩为佳。
我常用的小柴胡汤,就是黄芩和柴胡搭配,治疗心烦。小柴胡汤不用黄连清热除烦,就是因为黄芩清热除烦的功效要好于黄芩。此外,在《金匮要略》中,还有一首经方三物黄芩汤,就是用黄芩和地黄、苦参来治疗“四肢苦烦热”,病人苦于四肢烦热,这也是用到了黄芩,专门清热除烦,因此黄芩除烦的功效好于黄连。
如果说黄芩有什么其他功效,套用西医的一句话——“消炎”。身体上的炎症反应,都可以使用黄芩消炎。这部分炎症就是中医说的“热毒”。然而很多炎症并不都是热毒引起的,因此单独使用清热解毒药物不一定完全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时需要组合搭配,补虚泻实,这也就是有黄连解毒汤,也有半夏泻心汤,又有小柴胡汤的原因。
农村有俗话说,人有湿热找“三黄”,黄芩便是这“三黄”中的一个,此外还有黄连、黄柏,它们都是清热燥湿药,黄芩的功效和另外的两个药有些不同,针对不同的部位,所用的药有所区别,黄芩适用于哪个部位的病症,我们从功效作用上来说。
黄芩有个别名叫“黄金茶”,当然了,黄芩不是茶叶,只是用“黄金”二字来凸显药材的价值罢了!黄芩是唇形科植物,常见于草原或者高燥砾质的山坡上,不论南方北方,都有分布,包括了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四川、河北以及云南等等。
黄芩
黄芩这种植物为方形茎,高可达半米,基部多分歧,接近光滑,叶子则是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黄芩的入药部位不是茎叶,而且是埋在土里的根。种植黄芩的农户就很清楚采收的相关事项了,一般于春季至夏初时采收(秋季也是可以的),取的是那些生长三、四年的植株,把根给挖出后要除去其茎苗、须根以及上面的泥土,晒至半干时去掉栓皮,然后再晒至全干就行了。
入药的黄芩长啥样呢?可以说是一身“黄”,药材自身大部分为深黄色或者黄棕色,未切割好的黄芩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根上部明显要比下部分的要粗糙,质硬而脆,易折断,就连断面也是黄的。
作用
黄芩有清热燥湿之功,关于湿热的很多病症都能用得到它,包括黄疸、湿热痞满以及湿温暑湿等等,善于清中上焦湿热,黄连黄柏也是清湿热的药材,但黄连善清中焦湿热,黄柏为下焦,是不同的。
可别小瞧了黄芩,它的寒性还有别的用途,能泻火解毒,气分实热证多用它,外感热病,高热神昏等等,黄芩可以通过配伍来发挥出它的价值。此外,黄芩还有止血、安胎之功,治热盛迫血妄行的出血证,而“安胎”对应的是热盛所致的胎动不安,总之,黄芩为寒性,它的应用多以热证为主。你见过这种药材吗?它还有哪一些作用呢?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哪项不是黄芩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哪项不是黄芩的功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